|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两方面探讨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作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那么,如何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说具体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下面,我从学生角度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把握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越大。
1、激趣导入。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激趣导入的方式很多,有“悬念激趣”、“设疑激趣”,还有“谜语激趣”、 “故事激趣”、“小品激趣”等。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虽然该文是一篇语言质朴的科普小品文,但由于王老师独具匠心的煽情,巧妙的悬念激趣,给学生吊足了胃口,连在场的听课教师也伸长了脖子,瞪大了双眼。上课伊始,王老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调,讲述了《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话锋一转:“但1998年评选结果却让大家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怎么会是它?想知道吗?”学生大声地回答“想!”“真的想?”(真想!)“很想很想?”(很想很想!)老师夸张的神态,欲擒故纵的语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答案就在课文中,大声地读,读后轻轻地问问自己,心情如何?”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教师的煽情与激趣下,达到了高峰。在“潜心会文”后,学生的精彩表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一节课的开端是多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与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不甘示弱。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准确、流利,谁读得有感情;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谁领会得深刻……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又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使课堂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
3、求新求奇。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令人沉醉其中,感到乐趣雅穷。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学习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 故事性强的,不妨演一演课本剧;写景的,不妨扮一扮小导游;状物的,不妨当一当促销员;范读时,不妨配上一段音乐;有争议时,不妨开个辩论会……如虞大明老师教学《景阳冈》一文时,一本正经地亮出了一份人才交流中心的“自荐表”:“如果当年的武松健在,要去人才交流中心应聘,这份自荐表该怎么填?”孩子们哗然,开始议论纷纷。课,马上进入了状态。自荐表上除了姓名、年龄、籍贯之外,还有这么几个重要栏目:首先是主要业绩,然后是群众意见,再是适合于做什么工作。于是,孩子们仿佛来到了人才交流中心,沉浸在这份“武松自荐表”的填写中……
二、精心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因此,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热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勤思多问。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遭遇困难时,及时给予督促或方法上的指导;组织讨论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争取全员参与。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往往想不出更多的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取长补短,受到全方位的启发,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以下三种情况下更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当学生思维受阻时;(2)、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3)、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和人数要根据教学之需灵活调整,可以两人一组,四人一组,或更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注重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注重协作、创新意识的培养。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进取。
探究学习的宗旨和归属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善于根据教学之需,确定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主题;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不断进取,尽量以探究性的讨论代替结论性的解释。探究学习的方式,在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和科学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苏教版六下《最大的麦穗》一文,写事明理,含义深刻,学生不易领会。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弟子们找最大的麦穗时,找得那么认真,最后却两手空空呢?”我便让学生合作交流,自己解疑。学生对描写弟子们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终于明白了原来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因而一再错失了良机。这一点的明确为全文难点句的理解作了铺垫,而这个难点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因势利导,抛出一问:“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那么,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该怎样面对眼前的机遇呢?”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进行了深入探究。学生发言精彩纷呈:“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认真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把握眼前的每一次机会。如果好高骛远,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遇铺成的。因此,实实在在地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遇是最重要的。”……我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升华认识。此时,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已水到渠成,最后以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作结。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5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4]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职高专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下一篇: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