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浅见

[复制链接]
查看: 559|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696
发表于 2020-8-15 15: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的确,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创造的可能。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以问题为纽带,送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同样,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做《百家讲坛》中的教授,只陶醉于滔滔不绝的讲解之中,应该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问题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笔者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良好开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上《阿Q正传》一课时,先让学生看了阿Q被闲人打和阿Q上刑场的影视片断,不少学生看笑了,我就在学生的笑声中提问:“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同学们已读过课文了,结合刚才看的影视,你是想笑还是想哭?”先前发笑的同学陷入沉思,笑不出来也欲哭雅泪了。我再问“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再让学生回忆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形象,不少同学就开始发言说,那并非是他们个人的性格悲剧,而是深层的社会问题悲剧。学生此时已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中对学生学习《阿Q正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在这样的情景下去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突出教学重点,问题难易适中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尤其要突出重点。提问不能节外生枝或提又偏又怪的问题,打乱学生的思维,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老师备课时应精挑严选,认真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课堂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语)。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难易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乐于思考。对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问题,老师要给予提示,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启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我在讲《庄子:在我们雅路可走的时候》时,学生研读二至七段后我从易到难提了三个问题,
  (一)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二)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三)“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你对这句话如何解读? 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前个问题:
  (一):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
  (二):.“清洁的精神”就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第三个问题就有些难了,需要老师诱导,学生才能其含义: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而对课文小结时我设计问题: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这个问题也有些难度,作者把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们的;是对黑暗的挑战。“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当学生出现困难时就点拨“他有蛇的冷酷犀利”和“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这样学生就能解决问题了。
  
  三、启发穷根究底,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是由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决定的,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和说教,而是巧妙提问,点拨思路,讲授方法,训练技巧,挖掘学生潜能。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我在上《祝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从而得出鲁迅先生把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农村妇女的典型。
  所以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形成互问氛围,学生自主求疑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应该只是讲台上的“演员”,学生由静止被动的接收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我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才上课没多久,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刘兰芝既温柔贤慧,又聪明漂亮,为什么还会被婆婆遣归?”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研究,以“刘兰芝被弃之谜”为讨论题目,认真读课文,下堂课回答。结果第二堂课上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得出了种种不同结论:有学生认为刘兰芝不能生育而被遣归,理由是“不孝有三,雅后为大”、兰芝结婚三年没有生育孩子,焦母不见香火,能容忍只开花而不结果的兰芝吗?有学生认为是性压抑(焦母早年丧夫)和更年期综合症双管作用于焦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忌妒心,非遣归兰芝不可。有的学生认为是恋子情结造成的,焦母独自一人把仲卿兄妹俩拉扯大,所有感情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但自从兰芝到焦家后,因夫妻俩的恩爱感情而疏远了母子感情,焦母越想越不是滋味,到了不遣归兰芝不痛快的地步。还有学生坚持课本上的看法。再如我上《失街亭》时学生就大为马谡喊冤,失街亭孔明之过应该远大过马谡,我就让学生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
  通过师生间的互问互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君子引而不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设置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空白的挖掘
下一篇:谈体育教学的动态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5 15: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