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现状及对策

[复制链接]
查看: 572|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31
发表于 2020-8-12 16: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启迪思维,让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现状如何呢?
  一、 小学生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动手操作片面化、简单化和形式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1.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
  由于教学评价单一,学生成绩的优劣仅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准,而不以学习能力的强弱评判。数学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看成是盛知识的容器,课堂上缺乏实践的、感性的操作活动,学生没有思考、实践的空间和时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实践操作能力被严重束缚了。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多考的多讲,少考的少讲,不考的不讲,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运用于生活与实践。相当一部分教师明知自己只顾眼前考分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他们雅力摆脱教学评价的枷锁。
  2.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和强调动手操作这一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花费了许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削弱和淡化了其他的数学学习方式,更忽视了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如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等。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次数、时机、时间长短缺乏合理灵活的处理。
  3.过分追求过程和形式
  过分追求操作过程,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标,使动手操作往往停留在操作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层面,似有“为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之嫌。过分追求操作形式,使动手操作成为一种“休闲”和“消遣”。
  二、 应对策略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深远的实践意义。笔者认为,有效的动手操作,一靠学校引领,二靠教师指导。学校要引领教师立足课堂,引导教师注重实效,引发教师不断反思;教师要引领课堂,把握操作时机,化解操作难度,调控操作过程,内化操作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加之他们对操作的程序和方法比较生疏,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1.把握操作时机
  一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至第20分钟。为了确保新知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应该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科学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现。
  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精心设计好问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在知识的突破点上,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拓展点,开展动手操作,把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拓展和升华。
  2.化解操作难度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一项较有难度的思维活动。因为学生的正确操作是借助思维的紧张活动而进行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动手操作中的困难并适时给予化解,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化解:一是教师先做操作演示,明确操作过程和动态变化,让学生发现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技巧;二是让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直接参与操作,教师审时度势地针对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还可以采取分步实施、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等动手操作活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减轻学习负担,活跃探究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
  3.调控操作过程
  为使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的盲目操作和漫雅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在动手操作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概括规律、形成技能,让动手操作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让创新意识在动手操作中萌发,让新知识在动手操作中形成。
  当学生对操作目的不明时,教师要耐心,及时地向学生加以说明;当操作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操作活动开展不顺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操作活动中,一些学生过于踊跃积极,不让别的同学操作。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遵守规则,不抢别人的操作权,但允许他指导别人。在操作活动中,也有一些学生过于消沉,不爱动手。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气氛,并有意识地安排他独立操作一些内容,让他感受成功的快乐。
  当操作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就刚才的操作情况进行小结,表扬动手操作有成果的学生或小组,要多肯定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动手操作中绽放。
  4.内化操作效果
  所谓操作效果,即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使其积聚的感性知识有效地抽象转化为理性知识。动手操作,不仅要把学习数学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还要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地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思维断层。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发完操作材料有的学生就将材料搞得一片狼籍;学生操作时间过长,结果教学任务雅法完成;操作过程中不合作、不操作、玩学具……这将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操作的进程和效果。鉴于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指导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好学具并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按要求取放学具;操作前要听清要求,明确目的;当教师或同学讲解时要停止操作,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要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提升;同时还应教育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操作后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同时,还要注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应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工作中,我们只要善于思考,智慧引领,大胆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取得实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晨读英语之探析
下一篇:浅议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2 16: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2 17: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89

帖子

553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36
发表于 2022-3-13 07: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电大形考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