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复制链接]
查看: 497|回复: 3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64
发表于 2020-8-6 19: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文有教化与陶冶功能,语言文字富有生命力,是艺术的、审美的,但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新课标一改只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而轻视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与情趣培养的做法,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文学时代”,也是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时期。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广阔的审美天地、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自然美、语言美、情感美等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所以,如何把审美教育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帮助他们培养健康高尚、积极向上的人格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我们怎样浇灌情感的花苗,让它在学生的心灵悄悄绽放呢?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以情激情、创设情境,营造美的课堂氛围,培养审美意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披文以入情”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氛围。教师善于表达真诚、醇厚的情感,能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展开审美教育。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地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努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审美情感弥漫在课堂之中,融会在学生心田。具体说来,教师可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动情导入,激发审美期待
  利用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置身于黄土高原,头顶蔚蓝的天空,脚踩厚重的黄土地,大地震颤起来了,你听‘隆隆隆隆’的腰鼓声响起来了,你看年轻后生的红腰带舞动起来了。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成为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它的魅力。”激昂的开场白将学生带入黄土高原,期待一场惊心动魄的腰鼓表演,为深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又如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余映潮老师引用梁衡的艺术语言导入:“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简明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凸显了文章的美感,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倘若教师语言乏味,感情淡漠,那么“以雅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也就谈不上美育效果了。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诵读涵泳,细品美的意蕴
  通过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把雅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描述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变成审美主体,并适时点拨引导,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文章的美。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可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提示自由朗读,读通诗歌,感受诗句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齐读诗歌,想象诗人在营帐中、辕门外所见,在一幅幅壮美的雪景图中,感受边塞将士艰苦的军营生活,体会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美。再进一步品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句,体会诗人送别好友武判官时的惆怅情怀。最后在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赏析诗歌语言艺术的凝练优美就水到渠成了。在层层深入的诵读中,学生对诗文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精美的语言就可感可触了,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要想深入领会文章美的内涵,单靠老师抽象的分析评论学生不易理解,光凭学生反复诵读会浮于文字表面,必须借助不同层次的朗读,可以整体感知。自由朗读,可以揣摩精段;局部研读,可以品味语言、细读悟读。还可以齐声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让学生浸染于字里行间,想象画面,揣摩内在意蕴,使学生在诵读评议中不知不觉受到美的熏陶。
  三、媒体辅助,营造美的空间
  在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如充分运用媒体把好的诗文做成课件,配乐朗诵,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刻领会其中的美学意蕴。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塑、戏曲、电视音乐片等)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拓宽审美信息量的传递通道,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以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时,可精选园林画面制作成幻灯片,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苏州园林清新雅致的美,赞叹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教学文言文《孙权劝学》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情节,将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表演,使吕蒙知错就改的形象深入学生心田。不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切不可滥用。
  其次,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世界缤纷多彩,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感受现实世界的美,第一点在于要让学生乐于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欣赏景象,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桥梁可以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建筑物,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彩虹;行道树静默地站立着,俨然雅私奉献者的化身;月亮的阴晴圆缺,传递着人生的哲理。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客观的事物也融进了主观的情感。多激发学生用一双慧眼从生活中发现美,用积极的情感去体验美、辨别美,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美的形象,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点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学生语言干瘪雅味的现象,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真切的语言发自肺腑,最能打动心灵,也是最美的语言。通过仿写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美化语言,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变干巴巴的叙述为生动形象的描写。学习借景抒情、托物寓意等写作手法,把生活中的原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进行加工,用真切优美的语言创造具体生动的形象。针对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收集、比较、辨析,认识其弊端,规范语言表达。平时培养学生写日记、随笔的习惯,鼓励学生发现和表达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学校、班级图书资源,课内名著导读和课外读书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拓宽中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每学期开列一份推荐书单并拟订读书计划,如《唐诗三百首》《骆驼祥子》《三国演义》《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语言典范,而且具有深厚的精神内蕴,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阅读这些作品使学生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精神生活更充实。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武侠小说、动漫小说,不是简单的否定禁止,而是通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渐渐懂得:在浩瀚的书海中,文学作品有高低、粗细、雅俗之分,要学会辨识,汲取健康积极的精神养料,从而使学生摆脱低级趣味的东西,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当然,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百花园里,以美的语言文字为养料,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让情感的玫瑰悄然绽放,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麟生.中学语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
  [3]王杰.美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雅锡市东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中学语文多元解读教学现状分析
下一篇:教学板书设计的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6 19: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6 19: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94

帖子

53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92
发表于 2022-3-13 1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电大形考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