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学生个体差异对数控实训教学负面影响的新策略

[复制链接]
查看: 437|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102
发表于 2020-8-2 22: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加,但生源质量却在逐年下降,尤其是生源个体的差异越来越大。仅以中考成绩来看,同一个班内,有学生的分数高达五六百分,也有学生的分数仅仅只有一百分左右。如果按同一个进度进行教学,肯定雅法做到两头兼顾,结果必然是“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教学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另外,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看,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因为成绩差,老师不想管也管不了,在行为举止上多多少少带有些痞气,这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数控实训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把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与车间的实践操作相结合,是整个中职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如何在这个环节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需要解决的紧迫问。经过几年的探索,笔者总结了三种解决策略:一是在教学中采用“导生制”,二是在教学时“分层教学”,三是在教学中采用“定岗双元”模式。这三种策略在数控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消除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带来的教学负面影响,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导生制”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需要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人。工业发展要求工人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便出现了“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优秀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如今,人们所说的“导生制”,是教师挑选学习优秀而又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教师教学的助手,在理论和实践中帮助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实现互帮互学,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缩短个体差异,从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采用“导生制”是可行的。首先,从数控实训的课程特点来看,其设备本身价格昂贵且数量有限,操作起来技术性强,而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从参训的学生特点来看,个体的差异非常大,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从教师岗位的特点来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车间完成的,而车间面积大、设备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根据这几个数控实训教学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导生制”。具体到数控实训教学中,实施起来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共同学习阶段,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让教师仔细了解学生个体特点,为选出“导生”做准备;第二阶段为选出“导生”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找出在数控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方面、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方面以及在学习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当“导生”;第三阶段为布置任务阶段,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加工任务;第四阶段为工序设计阶段,“导生”要带领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逐步完善工艺设计;第五阶段为零件加工阶段,“导生”着重关注数控机床的操作安全;第六阶段为总结评价阶段,“导生”带领组内同学对各自加工的产品组织自评、互评。
  二、“分层教学”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从事数控机床实训教学的教师,都可以清楚感觉到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较强的学生,在数控机床上操作起来速度快、精度高,以至于常常“吃不饱”;而相对较弱的学生,实训延误的时间就长且速度慢,以至于常常“吃不了”,这样势必造成实训教学中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长此以往,会使整个实训教学不能同步进行,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选择采用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是比较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
  笔者主要从学生个体分析、教学目标、作业、辅导、评价五方面来进行分层教学。
  1.学生个体分析
  了解学生个体特点,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三层。当然,学生对此是不知道的,教师也只要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2.教学目标分层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而分层教学时,同一课题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设不同梯度的多个教学目标。
  3.布置作业分层
  利用数控实训教学,按机床分组的特点,可以给各个小组布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
  4.辅导学生分层
  简单来说,就是不会做的多花时间辅导,会做的少花时间辅导。当然,辅导的侧重点还要区别对待。
  5.评价学生分层
  对学习困难学生评价时,以鼓励为主;对中等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帮助其找出不足的原因;对优秀的学生,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指出不足,不足的地方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五次分层,每次都详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三、“定岗双元”在数控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定岗双元”培养模式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双元(学校元和企业元)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计划,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和融合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资源,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深度培养,最终使学生(学徒)不仅能较出色地胜任岗位(群),且知识层次、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均获得全面提升。中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企业未来的创造者,必须针对各自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对其自身和企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学生自身特点,根据企业用人的需求,有必要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先实行因材定岗,在定岗后注重与企业的交流,再实现“定岗双元”。
  具体到数控实训教学中,实施时分为四个步骤,前三个步骤相当于“定岗双元”里的“学校元”。第一,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分别从思想道德状况、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三方面将学生各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第二,分析企业岗位需求,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将数控实训教学按企业要求来设立实训岗位,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常设的岗位有操作工岗位、程序员岗位、管理员岗位。第三,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因材定岗,即根据第一步掌握的学生个性特点,将学生依次分配到第二步设定的实训岗位去,这就是“因材定岗”。第四,注重与企业交流实现“定岗双元”。这属于“定岗双元”里的“企业元”,主要是在学校数控实训教学结束后,将中职二年级左右的学生直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送进企业继续培训,或者直接上岗操作。其中,需要注重的就是学校设定的岗位要与企业分配的岗位尽量接近,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定岗双元”。
  学生个体差异往往是自身潜能开发程度不同所表现出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该考虑、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认知方式与学习风格学习,保持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并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数控实训教学中,探索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也正是注重了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所以,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来关注这一点,不要让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多维度开展思想教育,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2 22: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