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班主任培训中“研究”的味道

[复制链接]
查看: 530|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512
发表于 2020-7-2 09: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其必须在岗位中不断学习,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学生成长的复杂性、时代的变化等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树立研究的视野。班主任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群体,目前学校非常重视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为了使“培训”更加“深入”班主任的心灵,我认为必须加强“研究”的引领作用,使“研”、“训”真正一体化。
  
  班主任培训应把握的几个特点
   主性。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班主任都会存在待提高的方面,其既有个别差异性又有共同性,这就要求学校选择基础性、突出性、普遍性的问题作为主题进行培训。例如:有效开班会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对于如何开班会,有很多理论和实际的探索,也有很多的专著出版,但现实中班主任仍然不会开班会,班会存在形式化、虚假化、低效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就可以开展“如何开好班会”的主题培训。主题的确定有助于聚焦培训者和受训者的视野,全体教师作为研究共同体,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避免了培训的杂乱雅序。
   规划性。确定主题后,培训部门必须进行整体的、长远的规划。整体是指培训部门要科学分析现状,因为在确定培训主题的时候,培训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日常的观察感受提出的,确定主题后,就需要培训者做科学的调查。在分析现状之后,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进程。长远是指主题培训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规划。
   系列性。在规划的基础上推动研训工作时,还需强调系列性。系列性主要表现在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逐层深入上。成人学习有自身的特点:有主动学习的动机但也易满足于现状;能进行批判性的学习但也易受已有经验的束缚;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但容易机械重复。因此,对班主任的培训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在对全体教师开展培训时,要让教师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要调动全体教师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要引导教师展开积极探索;要在积极探索中理性思考。
  
  班主任培训中的“研”与“训”
  1.为什么要“研”与“训”结合
   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最容易做到的是“训”,通过专家讲座、同伴交流、现场展示、各种比赛活动对教师进行培训,“训”更多停留在培训者的师训行为,相对忽视对受训者――教师的调动、引导与监测,也就是说,仅仅注重了师训行为,而不去追踪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是否在思考、如何思考、思考了什么、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是否能把所思所想与实践结合起来改造实践;更多重视教师接受了培训的结果,而忽视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研”即研究,强调教师要多问“为什么”,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要从现象分析本质,通过研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雅可置疑,教师需要研究的思维和能力,但一线教师不同于高校的学术研究,教师的研究应该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教师每天的工作都有研究的契机,教师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工作,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应把工作改进与提高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以研带训,以训带研,实现研训一体。研训一体切合了教师的发展需求,最终指向教师专业意识的自觉和独立自主的发展。
  2.“研”如何体现
  主题培训是长期的、系列的系统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培训的深度和高度取决于培训组织者是否把“研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培训活动的始终,关注培训的细节,在各个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及时反馈、总结提炼等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引导。
   第一,“研”体现在问题的聚焦上,一定要选择制约学生或教师发展的基础性、迫切性的“真问题”,这需要组织者的观察和研究。如某学校“班会”主题的确立是这样产生的,德育干部通过观察感受到了班会课的形式化和虚假化问题,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是否存在,德育处设计了教师和学生问卷,汇总了班会课的主要问题:(1)学校指令性的太多,限制了教师的思考。(2)临时性的太多,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3)可参考的资料太少,没有教材,没有教法指导,跟不上时代和学生的变化需求。(4)研讨的太少,教师对班会课的认识较肤浅,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在以上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主题。
   第二,“研”体现在对教师的引领上。在教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后,师训者要通过标准的制定来引导教师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如某学校制定了“主题班会评价标准”,从主题、内容、环境、形式、过程、效果、基本功等方面进行规范引领。在确定了开展校内“班会”比赛后,也不仅仅是停留在为比赛而比赛上,而是借助比赛进一步引导教师思考班会的目的、形式、内容等因素。为此,德育处制定了“主题班会说课比赛评分细则”,从“说主题、说内容、说方法、说过程”等方面给教师提供了思考的维度和方向。
   第三,“研”体现在给教师思考的空间和平台。在教师一起尝试解决或改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感受和反思,这时候师训者一定要给教师搭建团队学习的机会,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经验、困惑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既是阐述者又一次深入思考的过程,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机会,使个体学习力转化为团队学习力,相互鼓励,相互激励,交流碰撞。
   第四,“研”体现在通过教师探索提出了理性总结。在对教师培训过程中,研究引领的目的是引导教师思考教育本质,总结教育规律。如某学校的教师经过持续一年半的主题研训,对班会课的认识是:班会课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创造性和趣味性;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来确定班会主题;班会课的形式要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班会课的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近一点、实一点。这些结论和认识不是专家给予的,而是教师实践探索后的深刻体会,这种认识对教师的影响是深刻的、可持续的。
   3.“训”如何体现
  “训”即培训,也就是给教师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借助教育教学的过程加深对职业特点和职业角色的认识,不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理论指导教育改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强化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对于成熟期的教师来说,虽然他们熟悉了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体系,能够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特点灵活应用教材,把学生、教材、教法有机联系起来,熟悉了班主任工作。但这个阶段的教师同样面临着更新、拓宽知识,强化教育教学胜任度的问题。这些能力的提高,必须借助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因此,对于教师培训来说,必须注重“训”的地位。对于学校“研训”的组织者来说,要善于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发挥团队学习的效应,把教师个人实践、年级组活动、全校活动结合起来,在“研究”主线的引领下,前后贯穿,层层递进。
  
  班主任培训中不能忽视学生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最终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在师训者确定培训主题的时候,不仅仅是从师训者以及教师成人的视野分析和总结问题,还要通过问卷、访谈、征文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眼中的看法”,来自学生的建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确认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在研训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改进实践,改进是否有成效、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也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以及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利用学生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师训者以及受训者随时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监察和测评。如某中学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学生也参与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在确定问题时,通过“班会课问卷调查”了解班会课存在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借助心理教师、学生会干部的资源进行学生访谈,听取学生真实的想法;还开展了“我喜爱的一项班级活动”、“我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等征文,从学生的视角让班主任发现自己工作的特色以及值得反思的地方;还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教师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说一节满意的班会课,让教师更加立体地感知自己工作的成效。总之,学生是教师培训过程中不能忽视、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师训者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资源,将大大提高师训的效果。■
  □编辑 王宇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语文学习中的“伪理解”及解决策略
下一篇:“一体两翼”教研共同体:让教师“飞”得更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7-2 09: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