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新闻事件传播的影响

[复制链接]
查看: 1362|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61
发表于 2020-6-3 09: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不断涌现,“俯卧撑”、 “躲猫猫”、“我爸是李刚”……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而反过来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可能产生与之相关联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因其特殊的载体(网络)特征和自身的本体特征,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甚至波及到传统媒体。网络流行语不仅加快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甚至可能因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舆论和价值倾向影响着新闻事件最终的走向,并可能带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往往不仅仅指向某一具体事件,它高度浓缩了某种社会心态或社会现象,从而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学和新闻学意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新闻事件;传播
  
  近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开始逐渐形成一种语言风波,很多已经被传统媒体所接纳,并日渐影响着新闻事件的传播。网络流行语主要指的是由互联网用户创造、使用,并在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传播中广泛流行应用的语言符号,在交流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本文中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由某一个新闻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后,经过网民的浓缩和指代而产生的一个具有指代性的语言符号,如“俯卧撑”、“躲猫猫”、“被就业”、“欺实马”等网络流行语。
  一、网络流行语的本体特征
  1.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异
  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异主要包括:旧词新义,语义别解,谐音变异。旧词新义是指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词汇。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流行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民众的一种普遍心理情怀。如网络流行语“俯卧撑”“躲猫猫”就是语义变异中的旧词新义的体现,它与社会热点事件和年轻人心理特点有关。其实所有经网络媒介再到平面媒体出现的全民参与广泛讨论的事件,其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都是一种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通过其隐晦的含义和背后代表的事件,产生了语义变异。
  网络流行语“躲猫猫”是2009年媒体报道的一起新闻事件产生的。云南省24岁的玉溪北城镇男子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11天后在看守所死亡。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当天李乔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面对这个答案,家属们却认为太过牵强。这件事在网络上顿时引起关注,特别是“躲猫猫”这样一个勾起很多人儿童回忆的词,被一些网民在网络贴吧、论坛、博客中广泛传播。当第一个躲猫猫的帖子出现在网上一小时后,有10万以上点击率,呈“井喷式”状况。一时间“躲猫猫”大红大紫,网络上铺天盖地,平面媒体也步步跟进,网上网下全民参与讨论。
  “躲猫猫”原义为捉迷藏,是一种用于儿童之间捉与被捉的游戏,但在这起新闻事件中却成了暴力、对新闻事件质疑的代名词。类似的还有“俯卧撑”、“打酱油”等,这些词汇语义转变都有一个引爆点,都是由新闻事件引发的流行语。这些事件被披露后,引来无数网友的强烈质疑与热议,在新闻报纸上也引起大讨论。这些词语因为有其特殊的新闻事件发生背景,其语义便产生了新的变异,新的语义助推了新闻事件的广泛传播,最终形成舆论。
  2.网络流行语的引申含义
  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引申含义,通过自身的语义与新闻事件的结合,能产生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或讽刺、或幽默、或质疑、或调侃、或无奈、或自嘲等等。网络流行语往往来自于新闻事件中的一句话,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或者是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典型的关键词,如“激情杀人”;或者是由一个新闻事件经过演绎异化产生的一个新词,如“范跑跑”、“楼脆脆”等。这些网络流行语除了反映它背后的一个新闻事件,它也是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符号。
  网络流行语“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源自于2011年“1・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铁道部发言人在事故发生2 小时后举办的官方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他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之后,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铁道部发言人的原话是这样的:“关于掩埋,后来他们(接机的同志)做这样的解释。因为当时在现场抢险的情况,环境非常复杂,下面是一个泥潭,施展开来很不方便,所以把那个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目前他的解释理由是这样,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铁道部发言人的这段话,以及新闻发布会上面带笑容的表情,引起了部分网民的不满。于是有网民便在微博上用“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来表达对事故发生以及善后的不满和质疑。这句话从原话中截取出来,本来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却因为它所拥有的特定的新闻语境,迅速引起了广泛的转载和讨论,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甚至有人将该句式称为“高铁体”,举办“高铁体造句大赛”的活动,引发了新一轮的调侃和质疑。
  在这件事中,网络流行语因为其丰富的引申含义,最终引起了全民讨论和参与,促进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和发展,甚至不排除后来事件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与这个网络流行语有很大的关系。从网络流行语背后的引申含义,解读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心理,解读民众讨论和狂欢背后隐含的社会情绪,也是当今媒体和政府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二、网络流行语对新闻事件传播的影响
  1.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网络流行语正是在网络文化大背景下孕育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网络交流的及时性,以及分享的便利性,使新创造出来的词语得到快速传播。而在以前,个人创造的词语只能与少数人分享,一些新词往往在现代汉语词典被更新后才广为知晓。
  通常情况下是,由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过程如下:
  新闻事件发生→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的跟进→网络的广泛传播→网民提炼网络流行语→传统媒体的再次介入。
  在这个环节中,网络流行语以其简单快捷的表达方式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讽刺或者冷幽默,被广大网民所熟悉和使用。如2010年河北大学车祸产生的“我爸是李刚”及其衍生出的“恨爹不成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用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或者关键人物的语言所形成的网络流行语,作为这件事件的一个指代符号,因其特有的承载意义,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
  网络流行语在加速新闻传播、提升社会关注度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流行语因其背后具有的深刻含义,或幽默,或讽刺,或引申,产生新奇别致的效果,常常让人会心一笑之后又掩卷深思,因此颇能吸引眼球。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往往是与热点社会事件相关的关键性话语,是对新闻事件的概括和浓缩,一个异常简洁的表达,却潜藏着丰富的潜台词――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符号,一个比喻,便可指代某种现象或事件,隐含着网民复杂的心理感受,浓缩了民众的社会情绪。当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时,无需过多的说明和解释,只需一个网络流行语,群体讨论便会有一种默契和不可言说的心理,极大地提升了事件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许多新闻事件得以迅速传播,与一个言简意赅而又不乏内涵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有很大关系。
  2.网络流行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1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越关心什么。换言之,媒介议程不仅与受众的议程吻合,而且受众的议程就来自媒体的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环境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传统的大众媒介手中。那么,当网络媒体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时,它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必将会使议程设置的模式受到影响。实际上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也是“议”的一种。从个人到媒体再到整个社会,使用什么风格和特点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议程设置”。网络流行语风靡社会正是网络媒体为社会设置“议题”的结果,它使人们认为这种网络流行语正在被社会上的多数所接受,正在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将成为人们交流时使用的一种特定语言,因而,人们在网络交际、个人博客、微博、甚至现实交流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它、使用它。
  3.网络流行语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新媒介环境下,民众参与性更强,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了信息的发布者。如此海量的信息,并不是每一件都能成为热点,只有那些社会重大事件,或者触痛公众心灵深处隐含情绪的事件,才能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才有可能形成网络流行语,进而在受众中广泛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其背后对应的事件或现象,也较符合新闻的传播价值。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后,也会受到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并通过它们的积极介入,使网络流行语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和传播力,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效应。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双向互动。网络既是新闻来源,也是公众观点的交流平台。在很多事件当中,网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新闻来源和最早的黑幕揭发者。但是网络媒体因其特殊的传播者,在报道深度、报道质量方面的弱势,仍需要传统媒体来弥补。电视、广播和报纸等组成的传统媒体,因有其专业的把关人角色,比起网络媒体,更具备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和新闻操守。传统媒体相对深度地报道,注重权威性和意见领袖性,跟进、挖掘和多角度诠释,与网络媒体进行互相补充。尤其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当中,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还必须靠传统媒体来弥补,与网络媒体产生了新的联动效应,往往促进了新闻事件较快地处理和解决。“躲猫猫”、“俯卧撑”、“我爸是李刚”等事件,无不是发端自网络,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合力,然后通过传统媒体的积极跟进,从而步步逼近事实真相的。几乎所有的网络事件的解决,都是新老媒体的相互配合,除了促使舆论监督效果最大化外,也促进了二者的功能融合和优势互补。
  因此,在催生网络流行语的热点新闻事件当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二者是取长补短、互为合力的。产生于网络的重大事件形成网络流流行语,经由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体的双向互动,深刻地影响了事件的走向与结局。可以预见,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符号,网络流行语仍将大量出现,而通过这些流行语的传播以及传统媒体的参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将找到更多的合作空间。
  三、小结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不仅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还促进了新旧媒体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流行语是网民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宣泄情绪的符号,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反映,因此,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内涵和重要的新闻学意义。网络流行语通常脱胎于热门的公共事件,以 热点“关键词”的形式为网友广泛传播。在信息呈海量增长的网络中,这种充满新鲜感以及富有特殊含义的词汇更容易被网友接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更广,网络舆论也迅速产生并可能引发范围更广的社会舆论。民众对这些公共事件的关注,是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表现,也是对政府部门的一种舆论监督。在广为流传的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隐含的是一个群体潜在的社会情绪和心理指向。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微博、社交网络、数字通信技术等传播媒体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可以预见网络流行语伴随着民众作为传播主体的日渐壮大,它将伴随使用主体的长大更加深入地渗入现实社会,影响范围也将更深更广,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现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网络流行语并不一定就是一种理性的表达,也有可能被一些投机分子或反社会分子滥用,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煽动社会中的一些负面消息和消极因素,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甚至影响干涉正常的司法程序,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所以,在新媒介环境下,政府人员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网络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对新媒介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进行法律和制度上的制约。逐步消除网络语言传播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有效缓解有关网络流行语背后承载的各种社会矛盾,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M].2005.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M].2005.
  [3]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M].2001.
  [4]刘森林,语用策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0 .
  [5]李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价值,青年记者[J].2009年2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由函数值域的求法探讨建构知识网络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6-3 09: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6-3 09: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