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隐性课程之重点: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复制链接]
查看: 515|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483
发表于 2020-8-13 15: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分析了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师范类大学生 隐性课程 亲社会行为 培养方法
  
  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人学业的成败、家庭的幸福和人际关系的好坏等。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它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被真正关注并深入研究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综合以往的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本文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又被称为“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如分享、合作、同情、谦让、互助等行为。这种行为大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乃至一句问候,都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范类大学生,将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角色的隐性定位是心理健康的引路人,他们与国家的前途密切相关,所以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师范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培养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1.未来职业要求
  教师是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型。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学会:控制情绪、处理冲突、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等事情。学生在宽容的教师那里学会宽容,在苛刻的教师那里学会苛刻,在亲社会行为不良的教师那里学生会怎么样呢?实验证明,亲社会行为优良的教师可以带出亲社会行为优良的学生,而亲社会行为不良的教师则会带出亲社会行为不良的学生,影响其心理健康。最近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组对辽宁14座城市,1 8所城市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 .5 %的教师属于“重度心理障碍”,2.40%的教师构成“心理疾病”。教师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固执,等等。检测后还发现,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因此,培养师范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亲社会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
  2.时代要求
  由于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80后”特别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生活在溺爱型的家庭环境中,形成自私、任性、情感上的自我中心、只知索取不知给予等不良特质。目前对已有的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在人生价值观上,一些大学生不再认为生活具有什么崇高意义,挣大钱虽然是一个具体目标,但自己又没有挣钱的机遇和能力。在道德观上,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赚钱得利为目的,一切向“钱”看,不顾职业道德与良心。在行为方面,普遍存在一种“过客心理”,他们不愿主动选择,认为选择太耗费精力;不愿积极承诺,认为承诺太冒风险,对待生活持观望的消极态度。这就给将来个人的心理健康、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诸多的风险。因此,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发展之所需,已成为时代要求,师范类大学生更是如此。
  3.自身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国外一项研究称,有20%―35%的青少年有轻度的抑郁;有12%―15%的青少年有中度的抑郁;有5%的青少年有严重的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注意力雅法集中、易疲劳、易激怒、睡眠不好、躯体不适(胃口不好、胸闷、憋气)等。这种以心境低落状态为其特征的神经症容易被家长和教师所忽略,从而导致青少年吸烟、酗酒、自杀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孤僻、退缩不合群,当不能达到自己提出的生活标准或其他重要人物提出的标准时,心理上就承受不了,易产生自杀的倾向;二是具有反社会行为倾向,他们对别人怀有敌意并做出各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欺辱、打架、诽谤、盗窃等,他们也往往将愤怒和失望转向自身而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两个方面都是亲社会行为缺失造成的。因此,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已成为自身需要。
  二、培养师范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1.加强亲社会认知的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讲大学生可以接受的道德知识,并作适当的延展。具体来说,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让青少年真正领会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另一方面,适当加大古典文化在课程中的比例。人类传统文化中有数不清的道德教育典范,青少年多接触祖国的古典文化,可以明白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在心灵深处认可亲社会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和谦让等品质;不应主张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2.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
  案例教学法和自主性的培养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观点采择力上有明显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讲解道德知识时,要结合生动的案例,尤其是社会上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让大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社会赞许的,哪些行为是社会唾弃的。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性是另一条有效的途径,一个自主性较强又有丰富的道德知识的人,在社会和他人需要帮助时,可以避免负面的从众心理挺身而出为他人排宝解难。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就不能限制青少年的活动自由,应通过协商而不是通过命令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其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3.移情训练
  移情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霍尔曼认为移情唤起最终能够成为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大量的研究表明,移情增加了助人和其他的亲社会行为,个体成熟的角色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使人更有可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并对他人的需要作出反应。用移情这种方式教育大学生,使他们的利他行为内化,效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
  4.树立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性别定型化行为(如男孩都表现为男孩子气,女孩都表现为女孩子气),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的。班杜拉也通过一组实验发现,儿童的行为(已不再局限于性别定型化行为)不是由强化决定的,而是由观察决定的,而且他们认为,模式的行为可以影响儿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所以,他们主张用呈现模式的方式来培养亲社会行为。如一个很典型的实验:让孩子们观看一个成人的滚木球游戏,这个成人把赢得的一部分奖品捐赠出来资助穷苦儿童,然后让这些儿童单独玩这类游戏,结果他们把奖励所得捐赠出来的数量远远超过没有观看过成人模式的控制组儿童。即便实验后过了两个月,这些实验组的被试与不同的实验者在一起仍然很慷慨,说明模式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榜样,也有利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也如此,良好的榜样(教师榜样、同学榜样、英雄模范教师榜样等)是师范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的重要途径。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方法以外,还有认知冲突法、行为练习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对培养准教师亲社会行为上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总之,在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发挥它们的互补优势,根据活动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方法,促进师范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关于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3 15: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3 15: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4

帖子

545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52
发表于 2022-3-14 06: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东北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