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新教法

[复制链接]
查看: 443|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512
发表于 2020-6-16 04: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效用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仅研究教学法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换一下位置,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究一下“学法”,即“教会学生学习”。讲一个问之前,先假设我是学生,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如何才能透彻掌握?能否多方位巩固?教师研究学法,相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相当的优势。所以,教师不妨暂且充当一下“两面派”,体会一下教学中的辩证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逐一加以介绍。
  一、类比发散法
  在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我们注意这些章节的内容安排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派一种典型的代表物做“先行官”,介绍其结构性质制法,接踵而至的“大部队”就是它的同族元素或同系物。我们只要重点学习透彻掌握代表物的性质,即可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结构相似性质相似”的化学原理大胆预测,充分推断同族其余元素或同系物的性质。并与课本上的内容加以印证。比如甲烷是烷烃的代表物,根据其性质学生可自推其同系物性质有三:1.氧化性,并试写方程CnH2n+2+O2。2.取代反应,并讨论乙烷与氯气的反应产物。3.分解(即裂化)推断十七烷的可能分解产物。通过主动学习,让学生尝试成功进行科学预测的喜悦,让学生体会科学预测是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的先驱,让学生知道科学预测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
  二、具体化手法
  元素周期律一章练习中有许多排序问题,如:原子半径大小,离子半径大小,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酸硷性,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金属性(非)强弱的排序等。习题里不会具体给出是什么元素的微粒,而是一些字母代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将未知粒子一一对应于两组“靶心”粒子,然后对照讨论,这两组离子是:具有氖原子结构的O2――,F――,Na+,Mg2+,Al3+和具有氩原子结构的S2-,Cl-,K+,Ca2+,当然,学生对两组离子的性质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如:周期表中位置,离子及原子半径大小,相应单质及水合物性质等。假如所给离子是Xn+,Ym+,Zn-,电荷绝对值m>n,且三种离子M电子层的电子数均为奇数,然后要求选择性质排序,我们只要把Xn+,Ym+,Zn-当成Na+,Al3+,F-问题不就简单多了?
  三、联系实际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当他们明白其中蕴藏的化学原理后,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图片、实验以及参观工厂等手段,着意加大学生探究生活化学的力度。讲完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就让学生讨论铁匠铺中打铁时“淬火”的原理;讲了明矾的性质,就让学生探讨“炸油条”时加入明矾和小苏打的作用,并解释上面许多小洞的成因。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四、口诀法
  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氧化还原反应”“周期律”等,概念多易混淆,而且关系复杂,辨证性较强,采用此法可免去学生学习中“阴差阳错”之苦。在“氧化还原反应”初期教学中,就让学生掌握八字诀“升―失―氧―还,降―得―还―氧”。乃至后期深入学习时采用更有趣的“绕口令”如:“还原性强的原子失电子后变为氧化性弱的离子”其相对应的另外一句话让学生自己说出。此话念起来虽然很拗口,但确有“一旦记熟,永世不忘”之功效。
  五、冠名法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重要,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冠名的目的就是要为这些重点难点贴标签,加“绰号”。这样听起来响亮,奇特,可以增强学生注意力,一提名字则可代表一种方法,一类题目或一部分知识。如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对于“勒氏”原理压强变化的认识,往往张冠李戴,模糊不清,其原因是能引起压强变化的手段很多,可以是:1.恒容,改变气体的物质的量(包括参与反应的与不参与反应的),2.恒容,改变温度。3.体积改变,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只要让学生认清“正宗”的勒氏压强变化指的是第三种情况,而其余则是“假冒伪劣产品”,让学生也来一个课堂“打假”,只要人人喊打,“过街老鼠”恐怕雅法躲藏吧!
  六、偏微分法
  好的解题方法与好的学习方法并不矛盾,更不对立。数学有公式可寻,物理有定律可依,化学在这方面略显欠缺,因此归纳解题方法,并使之定型,已成为化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偏微分”是高等数学的一个名词,其运算原则是将一个函数中的两个变量分别讨论,将一个变量作常量时,讨论另一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函数变化。我们不妨借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化学平衡当中的有关图象问题。如出现温度――压强――转化率关系图,我们只要固定温度,分析压强变化引起的转化率变化,则可解决可逆反应前后的计量数大小关系。若固定压强,分析温度变化引起的转化率变化,可以解决可逆反应的吸放热问题。
  总之,研究“学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法”,研究“教法”必须研究“学法”,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创学法,应用于学习过程当中,最终提高学生自学素质,减轻教师“负担”。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下的实验教学
下一篇:初中英语口语技能教学初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6 04: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51

帖子

532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27
发表于 2022-3-13 12: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体化电大平台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