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任务2(第3-4章,权重30%,需辅导教师评阅)答卷
形考任务2(第3-4章,权重30%,需辅导教师评阅)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名词解释】“泛智”教育 答案:
泛智教育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给人们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在中国,泛智教育产生于清朝末年。在此以前,中国的教育一般分为私授和公传两部分。私授以私塾的形式存在,教的知识以四书五经为主。公传局限性很大,以太学等形式存在,只对王公贵族。
2.【名词解释】快乐之家 答案:
“快乐之家”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设的盂都亚学校的称呼。维多里诺那既重视德育和体育,又重视智育和美育,孟都亚学校充分体现了其办学教学的特点。
3.【名词解释】人文实在论 答案: 4.【名词解释】启蒙运动 答案: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rung),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5.【名词解释】生活准备说 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生活准备说(theory of life-preparation),英国斯宾塞提出的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这种完满生活包括五项活动:(1)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2)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中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3) 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4)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 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6.【名词解释】国家主义教育观 答案:
世界近现代出现的强调教育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国家全面控制教育的教育观点。以德国、日本等国家为盛。日本的代表人物是明治时期的教育家森有礼。
7.【简单题】简述科学革命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从物质和技术手段上给教育更多的支持;在一些前沿科学研究上给教育提供更充足的素材.
8.【简答题】简述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 答案: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 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首先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并解释了“因信称义”的内容,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圣经》为人们信仰的惟一权威和依据,—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这同天主教的传统说法,即主张只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必须靠繁缛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天堂是根本相反的,这种论点对教皇和天主教会是一个沉重打击。然后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使人们了解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概念。在此基础上,从教义和教会组织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了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与教会说教的不同,这就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
9.【简答题】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答案:
(1)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2)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3)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天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4)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5)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0.【简答题】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思想。 答案: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中的要素问题。(1)智育。智力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事物的数目、形状、名称。儿童要认识这三个要素,必须具备相应的三种能力,即确定事物数量的计算能力,区分事物形状的测量能力,表达事物数、形及名称的语言能力。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术、几何与语文。(2)德育。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3)体育。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劳动中的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与身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裴斯泰洛齐用自己毕生的实践总结出了要素主义的教学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上,至今人们都还延续着从词开始的这种要素教育的做法。虽然裴斯泰洛齐对各种教育领域要素的确定未必是绝对的准确,但这种思想为我们指出一种有效的、便捷的教育途径,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全覆盖、全正确的答案搜索服务。
11.【论述题】论述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答案:
答:1)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教育的目的,洛克认为就是培养绅士。2)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体育教育(2)德育教育(3)智育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强迫儿童学习,提倡诱导儿童学习。;要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能够集中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教学过程应遵循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等原则。3)在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英国先进资产阶级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洛克根据其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绅士教育体系。这一理论的提出比之前那些富有宗教色彩的教育理论更有现实性和实际意义,对后来西欧的教育思想尤其是18世纪法国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12.【论述题】论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答案:国开形成性考核答案
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教师适合用叙述的方法传授知识。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专心”。其兴趣阶段发展到“期待”新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交流,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 "审思"。其兴趣点在进行学习行动,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对知识进行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