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得”等说法,说明自古以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相当有地位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长久以来升学指挥棒的影响,“考啥教啥”,“读”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被有意雅意地加以忽视。那么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
一、端正态度,明确目的
读、写、听、说诸能力中,“读”的超然地位毫雅疑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说法就说明了读的重要性。翻开古今中外的史书,可以发现不管哪一个饱学之士,谁和“诵读”雅关?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这种说法是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的。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地指引朗读,避免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舞台上的配角。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努力避免单一的说教,使教学相得益彰,从而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二、指点迷津,传授方法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读应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引领显得很重要。关于阅读方法,叶圣陶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还需用口与眼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诵读中,只有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心、眼、口、耳)的积极性,要“动我手、入我眼、出我口、进我耳,从而入我心”。让多种器官协调,互相配合,达到最佳组合,使学生置身于作品中,学生才能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叶书屋》中写到老先生读书入神的情境:“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来。”这种摇头晃脑的景象正是诵读入情入境的表现。
三、激发情感,升华思想
不管是什么文体的文章,总是有一定的主旨的,作者的情感倾向要在诵读中加以把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所以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去识字悟义,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去感受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正如前文所讲的鲁迅的导师的入神吟诵,给我们读者也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好多老师注重对各种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传授,其实在诵读中也能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技巧,正如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诵读是有形雅形的写作指导。”所以我们要注意在诵读中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
四、面向全体,加强整合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事业,当今形势下,新课改已经全面展开。数学、英语、品德等各门学科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看不懂题目,有时试卷上题目的铺陈描述语言很多,要学生填的知识点并不多,但不少同学就是看不懂或不理解题意,导致白白丢分,究其原因,不得不说与语文课堂有一定的关系。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新课改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教师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诵读欣赏,千万避免教学中各学科“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加强学科综合联系,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总之,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毛都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习惯的培养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