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就业质量目标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改进

[复制链接]
查看: 628|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486
发表于 2020-6-6 16: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从社会层面看也是当前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关键所在。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不仅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也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改革和创新,从充分发挥就业观念的思想导向,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提升,再到就业、创业平台的全方位搭建,来促进就业局面的整体改观。
【关键词】:提升就业质量;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目前,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的逐渐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已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难,能否实现好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而从高校自身的角度而言,如何促进学生就业,不仅需要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也需要在学生工作开展层面有新的突破。
  一、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发挥其思想导向作用
  (一)就业观念的改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首要因素。在通过对高校就业部门统计数据的总结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就业难源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尽管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认识,但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毕业班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上要做到合理有效,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太大的压力而对未来持过于悲观的情绪。[1]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准备,就会出现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不尽匹配,从而失去应有的就业机会;而对就业形势过于悲观,缺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应有预期,就会直接的降低就业质量,从社会层面而言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充分的认识自身状况,正确判断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是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要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对于毕业生来说,在多数情况下对自身的情况缺乏客观的认识,不能够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专业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培养上做到了普遍性但却缺乏针对性,大部分高校学生数量庞大的现实也决定了因材施教具有相当的难度,但不能够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应有的教育,就难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而在人才的评价机制上,也一直是用统一的评价模式来进行,从而就难以通过合理的评价模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再加上大学生自身又缺乏科学的自我认知,这势必造成了在目前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下不能有效的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加重了就业困难。
  (三)在改变就业观念的现实需求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不仅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个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能,同时还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2]打破传统的通过考试来评价人才的单一模式,不断创新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帮助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并在择业过程中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和就业成功比例。
  (四)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当前在校大学生从年龄层次而言,绝大多数都属于90后群体,而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较为自由,个性更为张扬,尽管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与过去相比,因为自我意识的凸显而使得责任意识有所欠缺,在对职业的考虑上多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很难从国家需要和服务社会的层面去考虑,再加上对基层就业岗位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抵触,从而使得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观念的引导上应当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奉献意识,让大学生能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从长远的职业规划出发,不贪图短时间的优越条件,而能够顺应祖国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大潮,要敢于吃苦,敢于奉献,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键作用
  (一)就业矛盾的一个直接性原因在与当前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这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有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择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立足于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注重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和创新性。
  (二)以学生工作的创新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就要求实现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专门提出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题,即从刚刚入学的新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和引导,以便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某种程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决定着大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的努力目标,同时也影响着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发展方向。[3]但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上高校的教育引导又有所欠缺,特别是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就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及时的跟踪引导,并根据新的形势和问题做出实时的调整。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层次的高低和就业质量好坏,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在就业竞争中大学生能否发挥其核心的竞争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知识的内化整合,是大学生个体所独自具有的特色,是自成风格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竞争力的培养,不仅要以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特长为基础,同时也要与学校性质和专业特征相结合,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积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学会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学生工作开展从根本上讲,要以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首要任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的长大和发展方向,是其他素质得以实现和提高的基础。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功利思想和自我利益的争取在高校当中中普遍存在,如果不能有效的改进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大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实现,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会落入空谈。
  三、搭建多形式有实效的大学生就业平台
  (一)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制度。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高校的教学任务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及时的创新就业指导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来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使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始终朝着正确、高效、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来真正的实现其就业指导职能,发挥就业促进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教育管理者引导毕业生认识和理解大众化的现实,将择业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尤其是基层就业。与过去的大学生就业城镇化相比,今天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大学生就业不再仅局限于城镇市场,农村和基层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重要组成。[4]
           
       (三)要有效地搭建全方位就业体系,还需要努力探索和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产、学、研、用相结合,形成良性的就业合作循环。在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多数采取的是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制度,联合培养制度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岗位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而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要大规模的采取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固然缺乏现实可操作性,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这种联合培养模式的借鉴也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从高校层面,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努力为毕业生搭建多方位的就业平台;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个显著转变就是由促进大学生就业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上的转变。[5]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上,要帮助创业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协助创业学生调查和认识行业状况,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合理选择创业模式。要充分利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帮助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规避大学生在创业上的资金和经验劣势,通过构建创业联盟有效的实施大学生创业援助计划。
  四、以就业课程的创新为基础,丰富就业理论提高就业能力
  (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就业课程指导。大学生就业课程指导,不仅仅是课堂讲授式的教学,同时还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应当包括就业指导理论,实际案例分析,专业实习课程,社会资源的共享等多方面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当贯穿在大学学习阶段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侧重,要通过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渗透,以此加强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并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感。
  (二)在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注重学生进行个人的专业互补。在当前高校当中,文、理、工等的分科制度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因为专业对口的限制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矛盾:一方面,用人单位基于岗位需要对毕业生专业做了十分严格的限制;但另一方面,真正的岗位需求不仅仅要有相对独特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相对普遍性的综合素质。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还也需要在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有所加强。毕业生的成功择业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同时也与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生都会因为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现实差距较大而出现情绪的失落,甚至有不少毕业生要经历就业屡屡受挫的现实,若没有健康的精神状态和承受就业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便会在就业的困难面前被打垮,逐步的失去就业欲望,甚至出现自暴自弃,放弃应有的就业机会。
  五、结论
  就业困难不仅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社会层面的现实问题,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依旧会得以持续。政府当前也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维系社会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重视,温家宝总理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指出,要做好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更是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面对困难,我们并非雅计可施,不论从教育管理者角度还是从大学生自身而言,都要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息,从现实出发,分析具体问题,发挥个体优势,改革和创新就业观念,用最积极的态度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邦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建华.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3]易文君,李娜.高校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职业教育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
下一篇: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动力机制分析与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6-6 16: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